

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的热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老年群体发挥作用的殷切期望。近日,我们访谈了事务中心退休后坚持志愿服务十余年的何仕宁老同志。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老有所为”的生动实践,更看到了“银发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一、初心如磐,善行源于家风传承
“我选择做志愿者,就是觉得能帮助别人就是好的。”何仕宁回忆起退休后走上志愿服务之路的起点,语气平和而自然。她出生于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父母都是善良有爱心的医务工作者,常年默默奉献在岗位上。这份潜移默化的家风,如同一颗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一直以来,何仕宁都有帮助他人的愿望,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和机会。临近退休时,她偶然得知同事的儿子在从化街口做义工,便主动提出一同前往。谁也没想到,这一去,便是十余年的坚守。
退休后,她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走进社区、走上街头,疏导交通、改善社区环境、疫情防控、健康科普、帮扶特困家庭……一做就是十余年。2017年,她因表现突出被从化区街口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广州市从化区粤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评为优秀义工,但她更看重的是证书背后的付出与收获:“那份认可,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二、步履不停,细微之处见真情
十余年来,何仕宁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从从化区街口街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到花都区花山老友记志愿服务队,她的足迹遍布城乡角落,身影无处不在。
谈起最难忘的经历,她语气微微动容:“疫情期间,我们小区人口密集,大家都比较恐慌,但我没有一丝胆怯。”她不是医护人员,却同样站在最前线,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和口罩,协助社区人员派送隔离物资、核酸扫码,一遍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汗水湿透了也不停。“越是在这种危难时刻,帮助别人的意愿就越强烈。那段时间,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却是最强烈的。”
如今,何仕宁已成为花山老友记志愿服务队中年龄较长的骨干成员,深得社区信任。每次社区组织志愿者培训,名额总会优先留给她。截至目前,何仕宁在i志愿服务平台上的累计服务时长已达到300多小时,而这还不包括许多未录入系统的活动。

三、信念如灯,甘之如饴显本色
当被问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时,何仕宁直率地摆摆手:“没有,真的没什么困难。就算有,我们也能自己克服。”她解释道,所有的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在能够协调好个人时间的基础上进行的,“既然选择了做志愿者,就要有这份责任心。”
她的丈夫从一开始就默默支持,每次接送、照顾家庭,成为她最坚实的后盾。“全家人都为我点赞,这是我最大的动力。”她说,“志愿服务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共同的事。”
如今,何仕宁不仅自己投身志愿服务,还积极动员身边的人参与,她广场舞队中的一些队友就曾受她影响加入志愿服务行列。此外,她还主动加入了一些慈善组织,每月定期捐款,长期为贫困群体奉献爱心。因坚持时间久,她也获得了组织颁发的相关荣誉。
四、银发有为,奉献续写时代新篇
作为退休人员,何仕宁认为他们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时间充裕、熟悉社区、和老街坊容易沟通,能在邻里之间搭起桥梁,带动更多人参与社区建设。”她观察到,近年来志愿服务氛围越来越浓,“从老人到小孩,一家人都来做志愿的情况多了,这是特别好的变化。”
最近,广州正积极防控“两热”,何仕宁参与活动更加频繁了,一个月能参加十来次。她冒着酷暑清理垃圾,晚上入户宣传,那段时间瘦了五六斤。“虽然累,但能为社区出一份力,心里踏实。”
谈到未来,何仕宁充满期待:“总书记希望我们‘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我就是想用实际行动响应这个号召。”

何仕宁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老年志愿者“老有所为”的真实缩影。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将涓滴善意汇成润泽社区的暖流。她那句“能帮助别人,就是好的”,朴素而坚定,不仅点亮了她充实的晚年,更闪耀出众多退休人员“退而不休”的动人风采——那是微光成炬、照亮时代的奉献精神。
文字:梁新娣
图片:何仕宁提供
编辑:连莉娟
初审:姚龙辉
审核:邓远云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从化温泉镇温泉东路130号 联系电话:020-87830688(总机) 传真:020-87838223
版权所有:广东省老干部事务中心 主备案号粤ICP备11002148号 技术支持:永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