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资讯
中国古代医学对灸法治疗痛症的认识
时间:2016-12-26

痛证是临床常见病证,“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我们所熟悉的疼痛基本病机。这古代医家所总结的病机为针灸治疗痛证提供了重要依据。

灸法主要是运用中草药燃烧后产生的作用于穴位的红外线及温热效应,强大的温热作用及红外幅射传递于病灶以及穴位周围,达到调节局部微循环的作用,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组织深部,达到循经感传、温通经络散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治疗疾病的效应主要有物理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药性作用)和综合效应(经络腧穴与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机结合)三个方面。而灸法治疗痛症的理论依据,中医的先贤早有系统论述。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今风寒客于人,……;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灸可药”,《神灸经论》中说到“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走而不守,善入脏腑”“灸者温暖经络……,滞者得行”,《灵枢》中:“上气不足,推而扬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可以看出艾灸温热可以随经传导至病所,并具有散寒祛湿,消肿止痛的功效。

《医学入门》中提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然灸之”。《外台秘要》中指出:“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重要。”《灵枢•官能》篇中所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黄帝内经》中也提到:“陷下则灸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强调了灸法补虚培元固本的作用。又如《医学入门》说到:“艾叶性温、味苦、熟热,具有纯阳之性,可以垂绝回阳…以之灸火,能通各处经络,从而除百病”。从上论述可看出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有效的温补机体阳气,补虚扶阳。

总而言之,艾灸具有行气活血祛瘀、祛风散寒、补益气血的功效。古代灸法不仅可补,还可泻。古云“以火泻纤,速吹其火,开其穴也。”为各证型的痛症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上一篇:糖尿病人过冬,谨记这七点 下一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党的建设
健康管理
首页
文化天地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