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春节
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离开家乡十来年,由于种种原因,回老家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甚是怀念。细细想来,家乡的春节倒是别有一番趣味。我的家乡在湖南衡阳,我们地区在春节有其独特的习俗,衡阳有句俗话:“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可见无论大人小孩,对过年的企盼之殷。过年一般是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至元宵节(正月十五)才结束。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要杀年猪,宰鸡鸭,熏制干鱼腊肉,还要做年糕、碾糍粑、蒸糯米、拍甜酒、炒花生瓜子、炸巧果红薯片等。除自家土产,还要买一些时兴水果、糖果、糕点等。
过年过节都把屋里屋外、楼上楼下搞一次大扫除,还将被套、床单、窗帘、蚊帐来一次全面清洗。“有钱没钱,剃头过年”,除此以外,还要给全家老少准备新衣服,因为过年了,全家都要更换新衣。小孩是重点,里里外外都要换新的,大人也得换件新外衣,以示新一年新的开始。
大年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用果酒、纸帛祭灶神。二十四这天为小年,堂屋两边须贴上“勿听童言,百无禁忌”的红纸条。猪圈、牛栏均要贴“六畜兴旺”等,表达祈福求安的美好愿望。衡阳人看重文化,常借春联说眼前事,道心中意,或见景生情,明事入理,故贴春联至今盛行不衰。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挂红灯笼,从那时起灯笼一直要点到元宵才能熄灭,意为驱邪消灾。早上要虔诚地点香烧纸敬神放鞭炮,以保佑来年全家幸福安康。中午的时候,全家人都要沐浴换新衣,祭祖然后吃午饭。据说在祭祖过后剩下的食物茶水给小孩子吃了之后,小孩子的胆子会变大,于是小时候我们都争着去吃祭祖后的食物和茶水。年三十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谓“团年”。太阳还没下山就得开始吃晚饭,意为“早年早节,团团圆圆”,但桌上的鲤鱼是只看不动筷的“看碟”,要待正月初一才吃,意味年年有鱼(余)。除夕夜来临,屋里所有的灯光彻夜长明,意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也有“守岁”的意思, 除夕夜结束前,还要把屋里打扫干净,因为年初一习俗是不能打扫卫生的,意为“辞(扫)旧迎新”。到了除夕夜的12点,各家就要大开屋门,在屋门口摆放食物和放“千子鞭”,随后关门叫“关财门”。将预先准备好的点心果品摆出,全家围炉团坐,边吃边谈,预先提醒小孩忌讲不吉利的话,并给予压岁钱,直至深夜入睡,有的彻夜不眠,名为“坐岁”。“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表示“堂火越旺,富贵越长”。
另外衡阳地区还有一种特殊习俗,信佛的人家于当晚零点后,抢先去庙里焚烧香,以南岳大庙、雁峰寺和雨母山雁雨寺等寺院为盛,据说谁烧香在前,谁就财运亨通,人丁清泰。
初一凌晨,各家竞先燃放炮竹“开财门”,表示开门大吉。然后一起吃早饭称为“过早”,再自初一至十五日,均为拜年时节,熟人初见面,互相祝福。并且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之例规,初五初六团团转,初六以后随便行,并有“七不出八不归”的忌讳。意即初一不走远门亲戚,只给父母、祖父母、叔伯等长辈拜年,初二拜访岳父母,初三初四后才拜访外祖父母、舅父母及其他远亲。拜年时,放鞭炮以示喜庆,接客送客都要放鞭炮。
正月十五闹元宵便是春节的高潮。入夜,皓月当空,彩灯齐明,锣鼓喧天,鞭炮声声,高潮迭起,热闹非凡。舞龙,唱花灯,吃元宵是“闹元宵”的重头节目,每个村庄都有一支村民组织而成的舞龙队,由50至60人组成。每个队都有一套舞龙时所需的龙、狮子和各种花灯,龙灯挨家挨户入室,每家都燃放大量鞭炮和烟花接龙灯,寓意赶走一年的“霉运与邪气”。 舞龙时,每条龙大概需要12至18人才能舞动得好看,龙头上有很多个灯笼,五彩斑斓,密密麻麻的龙鳞像拼图一样装点着龙身,五颜六色的彩灯仿佛天上繁星一般灿烂。每当长龙舞动起来时全场沸腾,到处都是一遍鼓掌和欢呼声,连旁边的烟火都给他们打气,此时火光熊熊,鞭炮震耳欲聋,鼓乐铮铮,欢声笑语,人群鼎沸,尽情欢乐……。舞龙队伍舞得更欢,他们一会儿舞出了双龙戏珠,一会儿舞出了大龙卷小龙,一会儿舞出了双龙盘旋,真像活的一样。除舞龙之外,花灯随处都是,花灯之下,锣鼓手、小镲手等热烈演奏,人们忘掉了一年的辛勤劳作,唱花灯的声音彼此起伏。绚烂的烟花绽开了笑靥,映得人间溢彩流光,好像在点缀元宵佳节,又好像在庆贺蛇年龙抬头的崭新一年。
家乡过春节期间的很多活动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生活色彩,就这么一代一代地传着,家乡人都认为,这是一种传统,一种娱乐,一种祈盼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