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自嘲“黑眼圈是天生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黑眼圈往往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问题相关。长期熬夜、用眼过度、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都可能引发黑眼圈。
一、中医理论中,黑眼圈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肾虚:中医认为肾主水,肾虚可能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引起眼圈发黑。肾虚通常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长期压力过大等有关。
2. 肝郁气滞:肝主疏泄,情绪不畅、压力过大可能影响气血循环,导致肝气郁结。
3. 脾虚湿困:脾主运化,脾虚可能导致体内湿气过重,湿气聚集至眼周,也可能导致黑眼圈的出现。
二、从西医的形成原因分类
黑眼圈主要分为色素沉积型、血管型、结构型和混合型四大类。
1. 色素沉积型黑眼圈:这种黑眼圈是由于先天遗传或后天因素(如日晒、眼周皮肤炎症等)导致黑色素沉积在眼眶周围。
2. 血管型黑眼圈:长期熬夜、用眼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眼周血液循环不畅,血流淤滞,形成青紫色的眼圈。这种黑眼圈在拉扯下眼睑皮肤时,颜色还会加深。
3. 结构型黑眼圈: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松弛,出现眼袋、泪沟等,造成局部阴影,这种黑眼圈在灯光照射下会更为明显。
4. 混合型黑眼圈:同时具备以上两种或三种类型的表现,即为混合型黑眼圈。
三、护眼小贴士
1. 睡眠管理:不熬夜,保证每日7小时的深度睡眠,可使用丝绸眼罩等保护眼周,促进快速入睡。
2. 饮食调理:补充维生素C(柑橘类)、维生素E(坚果类)、维生素B、维生素K(菠菜、羽衣甘蓝等)增强血管弹性,控制钠摄入(<5g/日),预防眼部水肿,同时服用一些补肾养肝的中药,如枸杞子、菊花、熟地黄等。
3. 科技护肤:含咖啡因成分的眼霜可以缓解浮肿、抗氧化、辅助抗炎、促进眼周皮肤的微循环,射频美容仪可以刺激胶原再生。
四、现代医学防治技术新进展
1. 基因干预技术:MC1R基因编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4年临床试验显示,调控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可使色素型黑眼圈改善率达79%。
2. 血管靶向光疗:使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动态冷却系统,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轻血管渗漏和炎症,改善视力和眼底结构。
预防黑眼圈同样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都有助于减少黑眼圈的产生。此外,外出时佩戴太阳镜或涂抹眼部防晒霜,减少紫外线对眼部皮肤的伤害,也是预防黑眼圈的有效方法。
文字:李剑虹
编辑:张欣
初审:黄赐平
审核:连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