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龙问健
世界睡眠日丨走出失眠认知误区 重视非药物治疗
来源:事业发展科 时间:2025-03-21

2025年3月21日是第25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强调睡眠健康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将健康睡眠作为生活中的优先事项。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需求,然而,现代生活中的失眠问题却困扰着许多人。有些人以为患上失眠症后就只能靠安眠药治疗,从而产生对安眠药的依赖和耐药性。


3637e50f0f961bfc3dee04f8c96c6c9.png


一、失眠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必须睡够8小时才算健康

许多人认为每晚必须睡够8小时才算健康,但实际上,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只需要5-6小时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人可能需要9-10小时。盲目追求8小时睡眠反而可能增加心理压力,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误区二:睡得越多越好

过度睡眠可能导致身体和精神的疲劳,反而不利于健康。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重要。

误区三:打呼噜意味着睡得香

打呼噜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表现,这种状况会导致夜间反复缺氧,引发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误区四:喝酒助眠

酒精虽然可能让人快速入睡,但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产生酒精依赖,损害肝脏功能。

误区五:运动越剧烈越能改善失眠

睡前3小时内剧烈运动会升高体温和肾上腺素水平,反而延迟入睡。规律的有氧运动(如瑜伽、快走)更有利于调节昼夜节律,但应避免在夜间进行高强度锻炼。建议每日运动时间安排在午后或傍晚,以轻度至中度强度为佳。

误区六: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的唯一有效方法

苯二氮䓬类等传统安眠药虽短期有效,但长期服用易导致依赖、耐药性和次日残留效应。目前国际指南推荐认知行为疗法(CBT-I)为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案。

误区七:安眠药有依赖性,无论如何都不吃安眠药。

有些人认为长期使用安眠药易导致依赖、耐药性等不良后果,因此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事实上,如果通过非药物治疗手段等不能很好的改善睡眠状况,是可以及时通过短期的药物干预来恢复正常睡眠的。不服药“硬抗”,从长远来看,并非是保护身体健康的最优选择。


二、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方法

非药物治疗失眠是目前推荐的首选方案,尤其是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其短期效果与药物相当,长期效果更持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1.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

睡眠限制:减少在床上的觉醒时间,只保留实际睡眠时间,以提高睡眠效率。

刺激控制:在床上只做与睡眠相关的事情,避免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等。

认知治疗:纠正对失眠的错误认知,避免过度焦虑和对睡眠的不切实际期望。

2.放松训练

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能够缓解紧张情绪,帮助入睡。

3.中医非药物治疗

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外治法已被证实对改善睡眠质量有显著效果。

4.良好的睡眠卫生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

5.其他方法

音乐疗法、按摩疗法、催眠疗法等也可以帮助改善睡眠。


失眠并非不可战胜。实践证明,只要走出认知误区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应对失眠问题。让我们一起重视睡眠健康,拥抱高质量的睡眠生活!    

        

部分内容摘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6):560-584. DOI:10.3760/cma.j.cn113694-20240406-00209。


文字:邓灿峰

图片:来源自网络

编辑:张欣

初审:戚秋平

审核:连莉娟


下一篇:关爱眼睛健康 认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党的建设
健康管理
首页
文化天地
会员中心